2014年我從上海回來台灣時就已預測:中國大陸政府對密碼貨幣產業不會是友善的。台灣在華人世界可以算是個避風港,對其雖然不一定友善但是有得談,至少目前還沒有說不行。
密碼貨幣現在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完全合法的,但有很多事件值得參考;例如: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(SEC) 在判斷哪些幣是證券型或非證券型、中國大陸對加密貨幣的完全禁止。
但這不等於我們應該就這樣做,我一直強調台灣應該自己走出一條路,而不是盲目的跟中國大陸或者美國走,清楚地理解事件始末及後續效應出現什麼機會,才是關鍵。
ICO 狂潮式微,STO 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兒
過去兩年,幾千個 ICO(初始代幣發行)項目發出幣來,到底有什麼在支撐這些幣的價值和價格?
可能只是白皮書或網站做漂亮一點,人家就狂買你的幣,但是這個幣並沒有收入、沒有房地產、沒有任何具體的資產支撐;絕大部分的情況下,這些團隊的產品都還沒出來,大夢初醒的投資人信心崩盤開始停損拋售,幣才會一路跌。
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,也因 ICO的流動性和活力,在過去兩年幫助不少小公司募了兩百億美元。
台灣過去幾年也有群眾募資風潮,新創公司藉此募了一筆資金,讓它從0到1,或至少到 0.5,但客觀來講,國內的群眾募資做的沒有特別活躍,主因是台灣市場太小,投資者、投資對象相對非常有限。
今天若依此概念做 STO(證券型代幣發行),我們有沒有辦法結合像 ICO 般的全球性流動跟活力?或像群眾募資有其法律地位跟定義?我覺得是非常有意思的方向。
堅持對接法幣與信託,傳統金融機構看見新價值
我不認為密碼貨幣是高度投機性的東西,在區塊鏈的代幣經濟中如果也有穩定的金流支撐,這並不會輸給傳統的金融貨幣。
我們自始至終就是往這個方向努力;過去五年,我們結合各領域的資源,堅持跟法定貨幣有對接,不是只做幣幣交易,因為法幣才是實體經濟的基礎,純粹做幣幣交易只是在玩一些遊戲,但是要維持跟法幣的連結是非常辛苦的事情,有各種考量因素,例如:防洗錢、匯率波動等等。
我認為交易所收取客戶買賣的資金,不應該混入公司帳戶,先前日本跟韓國都發生過交易所挪用客戶資產,倒閉後客戶求償無門,所以 MAX 交易所堅持將客戶的新台幣全數信託在凱基銀行。
這幾年也很榮幸的有富邦、台新等金融機構願意跟我們有技術上的合作,慢慢建立溝通管道和信任,特別是近半年,密碼貨幣跌成這樣,更證實了我們走的這條路,區塊鏈的創新記帳技術要和實體經濟結合才有⻑期的價值。
率先試驗「證券型代幣」監理沙盒,全球先趨指標交易所
2019 年,證券型代幣 (STO) 絕對是重點,是密碼貨幣跟實體經濟的連接,在未來五年內,絕對是最重要也不能忽視的機會。
我們尋求突破,目前正在申請金管會的監理沙盒,透過監理沙盒去實驗,這是一大片的新藍海,今日仍有大部分的公司,就像五年前的我們在台灣募資的時候遇到重重困難,櫃買中心、證交所並無法直接提供協助,假如我們可以從全球透過代幣來募資的話,這對新創公司來講是非常有幫助的。
合法的發幣募資,用公司的股份來支撐這個代幣,投資人就可以評估該代幣的價值與價格,就是這個邏輯。
MAX 希望發行一個「證券型代幣MAXT」,先小範圍地以新台幣去募資,從沙盒的制度去做一個實驗和測試,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偉大的里程碑。倘若台灣能在明年就通過這個項目,不僅將會成為全球先驅,更有機會讓台灣成為區塊鏈最具指標性的國家。MAX 在新的一年要以全球性的策略佈局,生存的關鍵除了法幣的對接與落地應用外,自己的技術層面也要夠強大。
台灣的實體經濟、技術人才、政府及金融界的配合度都是領先的。如果能抓準這個機會,至少在華人地區,台灣是毫無疑問能在全球區塊鏈產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。
轉貼自: 動區
若喜歡本文,請關注我們的臉書 Please Like our Facebook Page: Big Data In Finance
留下你的回應
以訪客張貼回應